微纳加工
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,芯片(集成电路)作为各类电子设备的“大脑”,几乎无处不在——从智能手机、电脑,到汽车、人工智能设备,再到航天与国防系统,都依赖于芯片的强大计算与控制能力。
然而,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,内部却集成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晶体管,这些微小的电子元件是如何被精准地制造在硅片上的呢?答案就离不开一项关键技术 —— 微纳加工。
在微纳加工众多工艺中,光刻、刻蚀、镀膜被称为芯片制造的“三大基础工艺”,它们协同工作,将设计图纸上的电路图案,一步步“雕刻”在硅片上,最终形成具有复杂功能的集成电路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光刻、刻蚀、镀膜?它们分别起到什么作用?本文将带你一文看懂这些“微缩世界里的制造艺术”。
一、什么是微纳加工?
微纳加工(Micro-Nano Fabrication)是指在微米(10⁻⁶ m)到纳米(10⁻⁹ m)尺度上,通过一系列物理、化学方法,在材料表面或内部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结构、微器件或集成电路的技术。
它广泛应用于:
半导体芯片制造
微机电系统(MEMS)
光电子器件
传感器
纳米技术 等领域
微纳加工的核心目标就是:在极小的尺度上,以极高的精度,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。
二、微纳加工中的“三驾马车”:光刻、刻蚀、镀膜
在芯片等微纳器件的制造过程中,有三大关键工艺承担了构建图形与结构的主要任务,它们分别是:
光刻(Photolithography):“画图”,把设计好的电路图案“印”到硅片上;
刻蚀(Etching):“雕刻”,把不需要的材料去掉,保留下想要的图案;
镀膜(Deposition):“覆盖”,在表面上沉积各种功能薄膜,如绝缘层、导电层等。
这三者环环相扣,共同实现了从平面设计到三维微纳结构的精准制造。
下面我们逐一详解。
三、光刻:微纳制造的“印刷术”或“照相术”
什么是光刻?
光刻是一种利用光与掩模(Mask),将设计好的微细图形转移到光刻胶(Photoresist)上,进而定义出芯片上电路图案的工艺,类似于传统照相或印刷中的“曝光显影”。
可以把光刻理解为:在硅片表面涂上一层“感光胶”,然后用光照通过掩模,把想要的电路图案‘印’在这层胶上。
光刻的基本流程(简化版):
涂胶:在硅片表面旋涂一层光刻胶(感光材料);
前烘:加热使光刻胶固化,提高附着力;
对准与曝光:通过光刻机,将掩模上的图案通过光线(如紫外光、深紫外光、极紫外光)投射到光刻胶上;
显影:用化学药液洗去被曝光(或未曝光,取决于正胶/负胶)的光刻胶,留下图案;
后烘:加固图案,为后续刻蚀或镀膜做准备。
光刻在芯片制造中的作用:
定义电路图案:所有晶体管、导线、绝缘层的“形状”都始于光刻;
决定分辨率与精度:光刻的精度直接决定了芯片上最小结构的尺寸,如晶体管的栅极宽度(即制程节点,如 7nm、5nm);
是整个微纳加工的“龙头工艺”,后续的刻蚀与镀膜都依赖它定义的图形。
延伸知识:目前最先进的光刻技术是 极紫外光刻(EUV),其波长仅为 13.5 nm,可实现 7nm 乃至更小制程的图案转移。
四、刻蚀:微纳加工的“雕刻刀”
什么是刻蚀?
刻蚀是指在光刻定义出图形后,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有选择地去除未被光刻胶保护的薄膜材料,从而将图案从光刻胶“转移”到下方的材料层(如硅、二氧化硅、金属等)上的过程。
可以简单理解为:用“化学刀”或“物理刀”把不想要的部分去掉,只留下你需要的图形。
刻蚀的分类:
湿法刻蚀(Wet Etching):使用化学溶液(如酸、碱)进行腐蚀,特点是各向同性(四面八方都会腐蚀),适合粗加工;
干法刻蚀(Dry Etching):利用等离子体(如 CF₄、SF₆ 等气体)进行定向刻蚀,通常是各向异性(垂直方向为主),适合精细结构。
现代芯片制造中,以等离子体干法刻蚀(如 ICP、RIE)为主流。
刻蚀在芯片制造中的作用:
将光刻图案“实体化”:把光刻胶上的图形准确地转移到硅或其他材料层上;
实现高精度结构:例如晶体管的栅极、金属连线、绝缘层开孔等;
影响器件性能与尺寸极限:刻蚀的精度、选择比、均匀性直接决定晶体管性能与芯片制程。
五、镀膜:微纳器件的“材料基础”
什么是镀膜?
镀膜(薄膜沉积)是指在硅片表面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,沉积一层或多层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材料,如绝缘层(如 SiO₂)、导电层(如多晶硅、金属)、保护层等。
可以理解为:在硅片表面“刷涂料”或“蒸镀金属”,为器件构建功能层。
常见的镀膜技术包括:
物理气相沉积(PVD):如磁控溅射、电子束蒸发,适合金属薄膜;
化学气相沉积(CVD):如LPCVD(低压化学气相沉积)、PECVD(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),适合氧化物、氮化物等绝缘或半导体薄膜;
原子层沉积(ALD):超高精度薄膜沉积,用于栅极氧化等关键层。
镀膜在芯片制造中的作用:
构建器件功能层:如晶体管的栅氧化层、金属互连层、绝缘隔离层等;
保护与钝化:防止芯片表面受潮、氧化或污染;
实现电学隔离或连接:通过不同薄膜的组合,形成导电通路或绝缘屏障;
调控光学、电学、机械性能:如光学滤光、介电常数调整、应力控制等。
六、三者的协作:如何制造一个晶体管?
举个例子,制造一个最基本的 MOSFET(金属-氧化物-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)晶体管,就离不开这三者的配合:
镀膜:先在硅片上沉积一层二氧化硅(绝缘层)和多晶硅(导电层,做栅极);
光刻:通过光刻定义出晶体管栅极的图形;
刻蚀:将多余的多晶硅与氧化层刻掉,只保留栅极结构;
再镀膜与刻蚀:形成源极、漏极、金属连线等结构,每一步都依赖这三者的精妙配合。
可以说,光刻定义图案,刻蚀实现结构,镀膜提供材料,三者缺一不可。
七、总结:它们为什么对芯片制造至关重要?
工艺 | 功能比喻 | 核心作用 | 影响维度 |
光刻 | “画图/曝光” | 定义电路图案,决定最小尺寸与集成度 | 图形精度、制程节点 |
刻蚀 | “雕刻/成型” | 将图案实体化,构建三维微结构 | 结构准确性、器件性能 |
镀膜 | “覆盖/材料” | 提供功能材料层,如绝缘、导电、保护 | 电学、光学、机械性能 |
没有高精度的光刻,就无法实现更小的晶体管;
没有精准的刻蚀,图案就无法准确转移到材料中;
没有可靠的镀膜,器件就无法具备所需的电学与物理特性。
它们共同构成了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支柱,也是推动摩尔定律不断前进的底层基石。
八、写在最后
微纳加工是一门融合了物理、化学、材料、机械与精密工程的交叉学科,而光刻、刻蚀与镀膜,则是这门学科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组成部分。
对于从事半导体、微电子、MEMS、光电子等行业的工程师而言,深入理解这些工艺,是开展研发与优化工作的起点;对于学习者与科技爱好者来说,了解这些“微缩世界中的制造奇迹”,也能让我们更加敬佩现代科技的精密与伟大。
苏州原位芯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©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18093号-6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439号 网站地图